我流BL相關用詞解釋
我個人在用這些詞來「形容」時大致上的意思,可能不一定符合其他人的定義
BL(Boys’ Love)
目前個人是用這個詞來廣泛指稱所有男性情誼的創作類別,但是這種作法只是單純為了方便,並不完全正確。如果可以的話我其實比較想選用「Men's Love」一方面有定義上的模糊性,也捕捉了性別代稱,就看看以後會不會有名詞的轉變吧?但BL已經頭好壯壯了數十年,嗯⋯⋯可能還有得等呢。
如若是要指稱某個年代的作品,那就是在講大約1990之後的「商業誌」。這個關鍵轉捩點也在某段時間中讓「BL」作為某種風格創作/市場取向套路的代表,往事已矣,體感上,現在應該比較不會有人特別說「BL就是比較快樂明亮的作品」這種話了吧?
腐衆
個人為了去性別喜歡BL的人而開始使用的詞。喜歡BL不論性別,是吧?
耽美
這邊沒有要討論歷史,敝人純樸,只要用到這個詞去形容,就是等同「aestheticism」,更特別是偏向象徵與頹廢主義的流派,追求美與意境為主,甚至是有點意識流感的自溺型創作風格。
現代BL漫作者比較講究條理清晰、好理解,所以我已經很少在用這個形容詞(沒有好壞只是風格不同)
雖然說我是不會用耽美來廣泛指稱BL作品,但有時候被網路用語影響,還是會下意識用「中耽」「台耽」等說法來指稱某國家的BL小說,這大概是唯一的例外,也只會用在這種情境上,因為「台灣作者寫的BL小說」真的很長😓
JUNE
我的主要用法大致上會是這樣:
指稱日本最早的女性向男男戀愛創作刊物
指稱June那個年代的作品
指稱帶有某種感覺的作品
第三條爭議最大,因為實在非常籠統,但大致上能歸納為兩個方向:
以刊物作品的大致風格為準(可參考《BL教科書》)
當年流行的是少年愛和耽美,所以有人會認為JUNE=耽美風格
以刊物作品的大致形式為參考(可見《BL進化論》)
悲慘的角色因為愛而過得更好,或更為成長
我個人大概是A+B的狀況,合起來大概這種感覺:
暗示同性情愫、具有悖徳感、帶有悲劇性質、氛圍曖昧不明不白
請注意這些標籤可以分開也可以重疊。
簡單說,我個人是認為「耽美」偏向外在形式,而「JUNE」更為實際內化,兩者可以同時存在,但不是相同的東西⋯⋯這樣可以理解嗎😰(中文好難
再講得更明白一點,某個作品若符合耽美的作法與美感,我就會直接用「耽美」,而不會用「JUNE」,即使兩邊的作品在調性上可能非常相近;好比兩首都是A小調的曲子,一首有著華麗的織度,一首則講究最純樸的呈現,但都在表達同樣意境。
樣式美/形式美
不是BL專用詞但我個人偶爾會用,畫作上符合大眾美感,且具有相當精緻度。
少年愛
一開始是指美少年/少年彼此之間的情誼,後來好像發展到只要其中一方是少年就算,延伸上面那一條下來,我個人認為沒有性別特徵、雌雄莫辨才是重點──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絕對不會把美少年和正太混用。由於近年風氣,在亞洲圈這種類型應該是瀕臨滅絕,對我來說幾乎等同死語。要是用了,多半也是在講古早的老作品。
不過,我也看過西方那邊有些比較奇怪的用法,像是把少年愛誤認為BL(翻譯上確實是很難分辨),或是少年愛=作品中沒有性愛內容,又或是把比較男性向的偽娘同人誌認成少年愛等等。
YAOI/やおい
歷史上作為「無意義的創作抒發」同人誌用詞,後來被延伸為「帶有色情」的意味(詳細資訊請自己查)
我個人不會拿來指稱二創作品,也不會用來統稱廣泛BL作品;以後者而言,現在似乎還存在這樣的群眾,特別是西方常見用YAOI來代稱BL──確實YAOI相對BL這種隨處可見的縮寫更為特殊一點。
考慮了很久,會用這個詞和我現在用「色色」或「情色」這些詞時明顯不同,前者符合時下標準,後者有鋪陳意味;籠統地説,我在用的時候比較偏向「過時的無腦色情作品」。
同人
包含衍生二創或個人誌。作者或社團負擔設計與印刷成本,自行擺攤發售,或是委託平台代售,不經過出版社。
本本/裏本
同人色情作品。
尺度上,同人才能推出一些不顧世人眼光的創作,不過近年有界線變得模糊的感覺呢。
男性向
一般來講應該是直男取向作品,這還是目前最為大宗的說法。但是,有那麼一種微妙的性癖分類是「男娘」「偽娘」(不是扶他或TS)不是說男同志和女生不會看這種類型,只是就我所知大部分是直男在看。
至於為什麼?這可能就要問路西法了。
假如BL作品裡面出現某些男性向本本裡面常見的意淫手法(例如特別關注某些肢體部位等)又剛好被我注意到的話,有時我也會用「有男性向的感覺」來形容。
(男)同志向
以取悅同志客群為主的作品。
薔薇/ばら/Bara
同上。
但老實說我在用「薔薇」的時候會有年代和地域限定感,所以還是比較常用同志向。
同志作品
檯面上比較正經的同志創作,不強調意淫,更強調真實的同志生活和個人情感。
ばおい
薔薇+YAOI;我的定義是同志向繪畫風格+女性向YAOI或BL劇情,可能偏色情或情色。
獸交/獸人/人外/化獸/獸徵
除非是獸控族群或很在意這方面的人,一般應該是沒分那麼細,我在用詞上比較龜毛一點點。
獸交=bestiality
色情內容含人類與動物交構橋段。這種類型的超級少在BL出現,應該不太會用到。
獸人=furry
與人類一樣雙腳站立,可能穿著人類的服裝,但其他90%都是動物的形態,最常在BL出現的就是犬科與貓科等帶有大量毛髮的獸人。
人外=non-human
包山包海只要不是人類就是人外。我在用的時候會比較偏向用在半獸人(例如人馬)、水生與兩棲類獸人,或是幽靈鬼怪外星人史萊姆,昆蟲類也會被我放在這個詞的範圍內;能說就是型態更偏離人類和獸人的類型。
化獸
意即該角色有人類型態和動物型態。
獸徵=animal traits
軀體部分有動物特徵,但是90%都是人類。
有貓耳就說是獸人真的不能忍欸。
下面是BL遊戲方面的用詞。
遊戲引擎
用來製作遊戲的工具程式(組)。
我常會標註諸如RPGMaker或Ren'Py之類的名稱,主要是為了分辨遊戲的基礎框架。
路線(Routes)
即戀愛對象、攻略對象,也會用來指稱某個特定故事線。
表線/裏線
表線=無需任何條件即可體驗的遊戲劇情。
裏線=需要達成某種遊戲條件才能開啟的特定劇情或路線,條件通常都是完成一個/所有表線。
視覺小說/電子小說
視覺小說(Visual Novel)最基礎的定義是以文字對白為主、配有圖片甚至音樂與配音的劇情體驗類遊戲。目前是各種招數百花齊放的狀態,就看遊戲開發者怎麼作。
電子小說(Kinetic Novel)即上述最基礎的視覺小說形式,沒有任何玩法(gameplay)和分歧選項,由作者單方面對讀者闡述自己的故事,可以說是比較別出心裁的電子書/電子腳本。
寫得像小說一樣/Blocking寫太多
總覺得應該不用多做解釋,但我真的看過太多類似的問題。
腳本和小說是很不一樣的。前者主要目的是作為雛形指引、指導二次創作,而後者則可以依作者隨心所欲表現。這兩者可以在呈現方式上有所相仿,但前者會以清晰簡潔為主,而依此為基底建立起來的「成品」應該要隱藏對受眾來說不必要的資訊。
除非設計方向就是接近繪本或文字插圖,目前視覺小說大部分的主流作法就是「對白+必要引導文字+代表場景與角色的繪圖/立繪+烘托情緒的特別CG(+音樂和音效)」,說穿了,就是更像圖文各半的文字劇場。
而「寫得像小說一樣」和「Blocking(走位)寫太多」對受眾來說都是多餘的資訊。前者是給出太多不必要的環境描寫、角色心理、角色關係、世界設定等等,而後者則是在靜態畫面下描寫太多角色的一舉一動。
不是說這些資訊都不重要,而是只需要關鍵能清楚闡述邏輯、稍微提點讀者即可,字數多不代表作品會比較好看。
Jam
自從開始寫BL遊戲以後常常碰到這個詞彙,因為有不少作品是從Itch的”Jam”那邊出來的。
Jam的原意為即興創作/即興表演,Game Jam的型態基本上是在限時時段內,讓一群人能夠遞交符合主題與規則的遊戲作品。每年在Itch舉辦的線上Game Jam可能有到上百個,規矩不一,主要還是透過一個集中的活動網頁,讓開發者能宣傳、借題創作或結交志同道合的遊戲人等等。
以常常寫到的Yaoi Jam來說,就是從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的主題專門Jam,有人會短期組隊馬拉松創作,也有商業團隊會丟demo試水溫,還有人會把乙女也丟上去🤷♀️大部分都是業餘水準,但偶爾偶爾偶爾可以撈到很不錯的東西,或是令人期待的開發專案。
留言
張貼留言